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卫生署最近调查,台湾十大死亡原因,大肠癌已跃升为第四位。以大陆东南诸省二十年来肿瘤发病率统计,大肠癌的发病率也在急剧上升。在60年代发病率平均每十万人中有八点二名患者,到80年代,已升高到十八点七名患者。目前发病率仅次于胃癌、肺癌等而居第四位。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如北美、西欧等国,大肠癌往往是第一或第二位常见的内脏恶性肿瘤,年发病率高达每十万人中有三十五~五十人。但在一些开发中的国家,如印度、塞内加尔、哥伦比亚等国,大肠癌却较少见,年发病率在每十万人中仅二~八人。在美国,黑人的发病率与白人相近。移居美国的日本人和华人,大肠癌的发病率较本土人群高出数倍。这些资料表明:大肠癌的病因中,饮食和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大于遗传和种族因素。不少研究的结果证明大肠癌的发生与饮食有关。
高脂肪饮食与大肠癌
在大肠癌高发病率的国家中,食物中的脂肪量平均在每天一百二十克以上;在发病率居中的国家,每天平均脂肪消费量在六十~一百二十克,而低发病区的脂肪消费量仅在二十~六十克。在动物实验中,用致癌剂诱发大白鼠结肠癌(Coloncarcinoma)时,如将词料中脂肪量增至20%,诱发率可达64.67%(1),显著高于普通词料组。其原因是进食高脂肪饮食后,刺激胆汁大量分泌,使进人肠道的胆酸(Cholicacid)量增大。胆酸代谢所产生的石胆酸(Lithocholicacid)(注1)和脱氧胆酸(Deoxychoilicacid)也随而增加。胆酸的化学结构与致癌的多环芳酸(Polynucleararomatichydrocarbons)相近,患大肠癌病人粪便中胆酸含量比正常人高数倍,可见两者间有一定相关性。
高脂肪食物及胆汁中有大量胆固醇(Cholesterol),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胆固醇可以部分芳香化(Aromatization)成为一种致癌原(Carcinogen)。进食高脂肪食物的美国人,粪便中胆固醇代谢产物的含量要比日本人高一倍以上。此外,高脂肪饮食者的结肠中厌气菌(Anaerogenicbacteria)增多,这种细菌的β-葡萄糖醛酸甘酶(β-glucuronidase)、胆固醇脱氧酶(Cholesteroldehydrogenase)的活性也增高,对胆固醇芳香化,起到重要的催化作用,使致癌原或促致癌原(Cocarcinogen)的形成增加,成为诱发大肠癌的重要原因。
食物中纤维素含量与大肠癌
非洲黑人以玉米、蔬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为主,大肠癌十分少见。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的地区的人们食不厌精,讲求丰朕美味。在进食高脂肪美食的同时,往往摒弃了有益的粗纤维素。用胭脂红(Eosin)染料作指示剂,观察食物人口至排出的时间,发现进食纤维素的人,大肠道蠕动迅速,食物在体内仅停留十四点五小时,大便量多;而进食低纤维素的人,食物在体内要滞留廿八点四小时,大便量少,且易发生便秘,这样就使肠内致癌物质浓度高升,而且使致癌物质与大肠黏膜接触时间延长,提高了大肠癌发病的机会。
亚硝胺与大肠癌
亚硝胺(Nitrosoamines)类化合物是强致癌剂,可诱发各种肿瘤。一些加工过的美味食品如熏肉、火腿、咸鱼中常含有大量亚硝酸盐。蛋白质经高温煎烤可产生甲基芳香胺(Methylarylamine),又可再转化为肼类(Hydrazines)(注2)物质。这类物质也可引起大肠癌。
还有一些环境因素与大肠癌的发生也有关系。例如土壤中缺硒(Selenium)的地区,大肠癌的发病率最高(2)。硒是人体中的微量元素,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化剂(Antioxidant),可抑制体内的过氧化反应,而过氧化反应可促使致癌原物质引起脱氧核糖核酸(DNA)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癌变。
大肠癌的发生与肠道寄生虫病,特别血吸虫病也有关系。大肠黏膜下血吸虫卵长期沉积,造成反覆的黏膜炎症、溃疡及腺瘤状增生,并在腺瘤的基础上产生癌变。医院统计一千一百二十例大肠癌,其中18.1%伴有血吸虫病。
大肠癌的症状
在谈到大肠癌的临床表现以前,有必要先了解大肠(Intestinumcrassum)的生理功能。大肠是指回肠(Ileum)末端回盲辦(valvulaileocoecalis)以下的肠道,即从盲肠(Coecum)到胚门(Anus)之间的粗大肠管,全长约一点五米,可分为盲肠、阑尾(Processusvermiformis)、升结肠(Colonascendens,在右腹部)、降结肠(Colontransversum)、降结肠(Colondescendens)、乙状结肠(ColonSigmoideum)(以上在左腹部)、直肠(Intestinumrectum)与肛管等段。它们的主要功能有:
①吸收水分,使粪便形成,主要在盲肠及升结肠中进行。
②消化。大肠中存在大量细菌,如大肠杆菌(Bacilluscoli)、梭状杆菌(Bacillusfuciformis)、梭状芽孢杆茵(Bacilllusphlegmonisemphysematosae)、乳酸杆菌(Bacillusacidilactici)等。在固态粪便中,10~30%为排出的细茵。这些细菌能产生多种酶(Enzymes),使小肠消化后剩余的食物残渣和纤维素等分解消化,还可合成维他命B1、B2、B3、K及烟酸(Nicotinicacid)等人体不能产生的物质。细菌发酵可产生大量气体以排出体外。如大肠发生梗阻,气体不能排出时,会引起胀气。
③运动与排便。大肠通过分节、袋状,往返运动,使粪便变稠、干燥,贮存在降结肠及乙状结肠。当肠管内压力增加,将粪便推入直肠时,便会引起排便的感觉。如果不能及时排便,大肠可通过逆蠕动,将粪便返回左侧结肠贮存。
大肠癌中70~75%发生在直肠及乙状结肠(即左半结肠癌)。此时粪便已形成,磨擦压迫病灶区,引起粪便次数增多,粪便带血及黏液,便形变细等,成为大肠癌的常见症状。这些看得见的症状,往往促使患者及时就医,因而医疗效果有时较右半结肠癌为佳。由于粪便在右半结肠内仍呈半流体的稀糊状,所以出血症状较左半结肠癌为少。腹块是右半结肠癌最常见的症状,占就诊的97%,常伴有腹痛及贫血,但就诊时往往已近晚期,肠梗阻多见于恶性程度较高,发展较快的浸润型结肠癌,发现时病期已晚,手术的效果便较差。
大肠癌一般发病年龄较晚。我国人发病年龄平均在四十五岁,而欧美等国则为六十~六十五岁,因此我国的发病年龄明显提前。发病者男性稍高于女性(约2:1),其中直肠癌约占四分之三。直肠癌本应易于作检查及诊断,但由于我国患者年轻者较多,有时将便黏液血误诊为菌痢、肠炎、结核、痔及阑尾炎等疾病,从而耽误了治疗,而影响疗效。
大肠癌的治疗
大肠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方式和切除范围根据癌肿的部位、病变的程度(浸润或转移的范围)及是否伴有肠梗阻等情况而定。病变较局限的,应作彻底的根治手术。已有广泛浸润或转移者,只能作姑息性局部切除,以改善症状,缓解病情。病变已达晚期而无法切除者,可考虑作肠吻合或结肠造瘘手术,以维持肠道畅通,延长患者的生命。
大肠癌的治疗效果比胃、肺、肝、食道等癌症要好得多。因为大肠癌细胞的生物学恶性行为相对较低,随着手术、放射、药物治疗的进展,现有资料证明即使部分复发、转移的大肠癌病人,仍可治愈而长期生存。大肠癌的血道转移以肝转移为最常见,局部复发以盆腔内复发为多。此外,局部淋巴结、肺、腹膜等处也可能转移。手术后病人宜进行较长时期的随访,复发的病例70%发生于手术后三年内,也有个别发生在手术后十年者。局部复发病人经确诊后可以手术切除者,仍可获得根治。可是,如有肝、肺等远处转移,便只能用放射治疗或抗癌药物治疗。
放射治疗往往与手术治疗合并进行,可以控制病灶,减少转移,提高手术切除率,并减少术后复发。放射治疗可于手术前或手术后进行。在无法耐受手术,或手术无法切除的直肠癌患者,也可作姑息性放射治疗。
对于手术无法根治的晚期患者,以及手术后又出现复发或转移的患者(约占大肠癌患者一半以上),则以抗癌药物为主进行治疗(3)。常用的大肠癌治疗药物有氟脲嘧啶(5-Fluorouracil,简称5-Fu),它可①干扰癌细胞DNA(deoxyribonucleicacid)的合成,②阻止deoxyuridylicacid甲基化形成thymidylicacid,③抑制thymidylatesynthetase,对各期增殖细胞都有杀伤作用,对光敏感。一般静脉注射给药,也可口服、肠腔内灌注、胸腹腔内注射,或局部动脉内注射。其剂量及用药方案由医生视病人具体情况而定。丝裂霉素(Mitomycin-C,简称MC)可与癌细胞的DNA交联,从而使DNA解聚,以达到抑制DNA的复制。有效者在用药三~四个月后可以缓解。亚硝脲(Nitrosourea)类抗癌药如BCNU、CCNU、Me-CCNU等是有希望的治疗大肠癌药物,能透过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因而可用以治疗脑转移患者。化学治疗药物的*性及副反应较高,用后患者会发生呕吐、脱发、贫血、血小板减少,及白细胞减少等反应。抗癌药物可抑制病人的免疫功能,使患者易受其他疾病感染,体质更加虚弱。
冬虫夏草与6-经基嘌呤(6-Mercaptopurine)(注3)联合应用,可提高后者的疗效。中药以扶正固本为主,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同时辅以清热解*及括血化瘀,达到减*增效的目的。抗癌药物减弱机体的免疫力,减少白细胞,柔软华能提高免疫反应,增加血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使病人食欲增进,体力增强,从而坚持完成抗癌药物的疗程。癌细胞的抗药性的一种表现为将药物排出癌细胞以外(5),使癌细胞内药物浓度不足以抗癌。中药既可降低抗癌药物的副作用,还可从而提高抗癌药物的剂量,以克服癌细胞的抗药性。
目前对恶性肿瘤的治疗,不仅应用单一药物,而且用数种不同药物联合治疗。联合化疗的目的,一方面通过各种机理以增强抗癌药物的疗效;另一方面设法减低各个药物的剂量,藉以减低药物*性。医院用的联合化疗,是以几种西药联用,虽提高了抗癌药物的疗效,但也可能产生*性及副作用的重叠。在西药化治疗达不到理想效果时,与中药联合治疗,是一个理想的方式(4)。中药的直接抗癌作用较弱,难以像化疗药物一样在癌细胞中形成多种损伤,却能增强化疗药物对癌细胞的协同作用。同时,中药的*性一般很低,这是比西药优越之处。例如冬虫夏草与6-经基嘌呤(6-Mercaptopurine)(注3)联合应用,可提高后者的疗效。中药以扶正固本为主,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同时辅以清热解*及括血化瘀,达到减*增效的目的。抗癌药物减弱机体的免疫力,减少白细胞,柔软华能提高免疫反应,增加血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使病人食欲增进,体力增强,从而坚持完成抗癌药物的疗程。癌细胞的抗药性的一种表现为将药物排出癌细胞以外(5),使癌细胞内药物浓度不足以抗癌。中药既可降低抗癌药物的副作用,还可从而提高抗癌药物的剂量,以克服癌细胞的抗药性。
大肠癌的预防
由于对诱发大肠癌的病因已有所了解,就有可能提高自我保健意识,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发病率。预防大肠癌可归纳为下述各点:
一、合理饮食,以低脂肪,多纤维素食物为妥,多食叶菜水果。
二、积极治疗癌前病变,则大肠腺瘤。
三、积极防治与消灭肠道寄生虫病,例如血吸虫病。
四、提高民众医学知识,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使大肠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五、寻找抑制大肠癌致癌原的方法。近年发现饮用水中加人微量抗氧化剂如亚硒酸纳、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纳(DDC),及长期服用维他命A、C等,可使大肠腺瘤缩小,致癌原诱发肿瘤的能力下降。这类预防方法,近年正不断研究中。
注: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
1.B.E.Hende—et吐Science;:
2.赵泰,刘纪云,天津药学;5:1
3.张能芳,药学进展;13:1
4.石小砜,中国药学杂志;28:
5.S.KuzmichandK.D.Tew.Med.Res.Rev.;11:
注1——Lithocholicacid石起酸
一沖游离型次级胆汁酸,由甘氧鹅脱氧胆酸在肠道细菌作用下水解,脱羟(第7位)已成。
注2——Hydrazines肼,联氨
氨基酸分析中常用的试剂。在无水条件下与蛋白质或肽加热,它能把羟基本末端残基以外的全部氨基酸转变为肼。因此辨别出末端的氨基酸,再用氨基醛酸分析仪确定其性质和相对量。
注3——Mercaptopurine
作用——会抑制nucleotides之合成。
*性——骨髓抑制,胃肠障碍,*疸。
用途——治疗急性淋巴性及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