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故事
27岁男孩在母亲诊断结肠癌一年后,被诊断为局部晚期直肠癌,接踵的打击让家人喘不过气。因肿瘤负荷大,医生建议先行化疗再进行保肛治疗,但几个月的治疗并不理想,病情发生进展,患者身体状态也快速恶化。在家人的陪同下,患者来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科副主任丁培荣教授的遗传门诊就诊。丁教授接诊后判断他是遗传因素导致的林奇综合征,并采取和普通肠癌不同的治疗方案。在一年的治疗后,患者肿瘤明显缩小,达到了临床完全缓解,不仅保留住肛门,而且获得了长期生存的机会,给患者带来重生的希望。我国遗传性肠癌发生率
居全球高位水平
根据神刊CA的最新数据,全球范围内,结直肠癌稳居发病率前三位(10.0%),仅次于女性乳腺癌(11.7%)、肺癌(11.4%)。由此,我们不得不再次重视结直肠癌这一类隐匿的疾病。根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大样本数据分析显示,我国Lynch综合征(林奇综合征)发生率占所有结直肠癌的3%左右。而从世界范围内报道数据来看,全球Lynch综合征发生率大概是0.7%~3.1%。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另一项研究,对所有遗传性肠癌进行胚系突变检测,结果发现,遗传性肠癌综合征的发生率接近10%。由此可见,我国遗传性肠癌发生率处在高位水平,诊治需求较全球范围更为急切。遗传性肠癌致病基因明确
据丁培荣教授介绍,大约2/3大肠癌患者没有相应的癌症家族史,且患者年龄比较大(>65岁),这类大肠癌的发病常由环境因素决定,被称为散发型大肠癌。但是其余1/3肠癌患者多有结直肠癌家族史,更有5%~10%肠癌发生存在明确的致病基因,这类致病基因明确的肠癌称为遗传性大肠癌,包括Lynch综合征(林奇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以及其它类型。遗传性肠癌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随访,跟散发性肠癌都有显著的不同。遗传性肠癌往往表现为一个综合征,不像散发性患者只是肠道单一器官受累,其受累器官可多达十几个,其整个治疗模式也和散发性肠癌存在较大差异。对于携带遗传性致病基因的个体,应尽早进行肠镜监控。Lynch综合征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肠癌综合征,发生率约占结直肠癌3%。患者不仅能将突变基因遗传给下一代,其自身再发肠内及肠外肿瘤的风险也远高于普通肠癌患者;治疗和随访上也与普通结直肠癌明显不同,例如需要切除更大范围的肠段,对于已经完成生育任务的女性患者,推荐其进行预防性的子宫和双侧附件切除;对常规化疗、放疗不敏感;是免疫治疗的优势人群,甚至非常晚期的患者都可能通过免疫治疗“起死回生”。
Lynch综合征的患者或家族成员应进行肿瘤的微卫星不稳定检测/肿瘤错配修复蛋白(MSI/MMR)的免疫组化染色。若是检测阳性(MSI-H/dMMR)应进行胚系基因检测。对于Lynch综合征中携带致病突变的患者建议20~25岁开始接受结肠镜检查,每1-2年一次,可视突变基因的不同适当调整开始接受筛查的年龄和频率。除肠道之外,子宫内膜和卵巢癌等肠外器官也要非常重视。
家族性腺瘤息肉病临床特征为多发性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年龄早,恶变率高,经典型FAP到50岁时几乎%恶变,因此需要及早干预。
对可疑的腺瘤性息肉综合征患者,需进行APC基因及其他息肉病相关基因胚系突变检测。携带这种致病基因的患者,在肠癌筛查上应更为重视,应从10~15岁每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同时也要加强其他结直肠之外的易感器官的筛查。
中国肿瘤遗传咨询先行者
扼杀癌症于未萌
遗传性肠癌临床表现十分复杂——相同的基因型可以有不同的表型,而相同的表型又可能缘于不同的基因型,给这类肠癌的诊断带来困难。近年来,随着分子病理和基因测序技术的进步,在遗传性肠癌的诊治上临床医师有了更多信心。国外的成功经验证明设立遗传性肿瘤门诊的重要性,然而目前国内起步发展较晚,多数医务工作者对这方面工作并不熟悉。但令人庆幸的是,年在丁培荣教授牵头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全国内率先设立肠癌遗传咨询门诊,推动院内多个瘤种开设遗传门诊,并率先在国内成立遗传性肿瘤专业委员会,通过组织多期肿瘤遗传咨询培训班及多种学术活动推动肿瘤遗传咨询工作,成为中国肿瘤遗传咨询和家系管理的先行者。为了提高筛查效率、降低漏诊风险,丁教授团队还开发了“遗传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