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癌症研究英文杂志(ID:chjcacnr)
作者
中国癌症研究
《中国癌症研究》英文杂志(ChineseJournalofCancerResearch,CJCR)年第6期发医院顾晋教授研究团队的综述文章:EpidemiologyandriskfactorsofcolorectalcancerinChina,该文对当前我国结直肠癌流行现况、危险因素特征以及预防策略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我国结直肠癌的精准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01
流行现状
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年我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分别约为38.76万和18.71万,占恶性肿瘤谱第4位(9.87%)和第5位(8.01%)。我国结直肠癌世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7.81/10万人和8.12/10万人,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然而,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结直肠癌发病数和死亡数均居世界总发病数和死亡数的第1位。这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造成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
与世界其它国家的情况基本相同,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50岁以后增长迅速,到80岁以后到达顶峰。在地域分布上存在差异,无论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城市均高于农村,东部地区最高、其次是西部,而中部地区发病率最低。不同的是,自年以来,美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快速下降。相反,从年至年,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每年男性增加2.5%,女性增加1.5%;死亡率每年男性增加1.3%,女性增加0.4%。另外,现阶段我国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率低于10%,明显落后于日本(年早期诊断率已达到20%)和韩国(年已超过20%),这也导致了我国结直肠癌的整体5年生存率(~,56.9%)低于美国(~,64%)。我国从年起就已发现肿瘤发病位置移向近端,即肿瘤部位“右移”,直肠癌的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的71.2%显著下降到90年代的66.7%,但同时期升结肠癌及横结肠癌的比例则持续上升,从10.9%到15.2%。目前这种发病率变化原因不明,可能与结肠癌诊断手段提高以及病因不同等因素有关。
02
危险因素特征
除不可控的年龄、性别和遗传等因素外,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2型糖尿病、肥胖、癌前病变等也不同程度上参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
在我国,尽管出台各种控烟*策,但吸烟人群数量仍然十分庞大,现有吸烟者逾3亿。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6.6%,其中男性(50.5%)高于女性(2.1%),农村(28.9%)高于城市(25.1%)。另外,全国25个省份18岁以上的成年人群体,男女饮酒比率分别高达84.1%和29.3%。饮酒导致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为56.51万,其中导致肿瘤死亡人数为17.25万。有研究指出,在中国,低蔬菜摄入量是结直肠癌的主要危险因素,PAF为17.9%;缺乏运动排第二,占8.9%。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居民肉类消费从年的2,万顿增至年的8,.5万顿,增长了近2倍,年均增长率为4.8%;同期,年人均肉类消费量由24.8kg增长到61.8kg,增长了1.5倍,年均增长率为4.0%。但是,根据年中国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我国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为33.9%,其中20~69岁居民经常锻炼率仅为14.7%,成人经常锻炼率处于较低水平。
随着营养过剩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肥胖逐渐成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年柳叶刀刊文指出,近40年来,全球肥胖人数呈迅速增加的趋势:从年的1.05亿增加到年的6.41亿,其中中国的男性肥胖人数为4,万人,女性肥胖人数为4,万人,高居全球第一。肥胖不仅与结直肠癌的发病密切相关,还影响着CRC的预后。另外,我国也是糖尿病大国。最新研究显示,年中国大陆地区糖尿病总体患病率为12.8%,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5.2%,据此估计,大陆地区糖尿病人群约为1.亿,且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华北地区患病率最高。
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癌前病变,绝大多数息肉都会保持良性状态,但部分可能会在十年以后通过经典的“息肉--腺瘤”演变途径,或锯齿状息肉演变途径发生癌变。据报道,在接受结肠镜检查的人中,至少有25%的男性和15%的女性有一个或多个腺瘤被发现,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高达40%。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以肠道炎症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目前普遍认为,IBD能够显著提高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从20世纪末起,IBD在亚洲的发病率开始攀升,最高发病率集中于东亚(中国、日本、韩国)和南亚(印度)国家,发病率与国家、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呈高度正相关。在中国,IBD发病率与地区人口密度呈正相关,且由于生活及饮食习惯的差异,中国西部和南部地区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经济发达程度提升和医疗技术的提高,IBD的发病率在未来至少10年内仍将继续升高,如何有效预防、治疗IBD进而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在未来显得尤为重要。
03
预防策略
除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外,早期筛查无疑是降低直肠癌发生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手段。我国第一个结直肠癌筛查试验于~年在浙江省海宁县开展,~年,在浙江省嘉善县农村社区开展了另一项结直肠癌筛查研究,经过对筛查区和对照区人群8年的随访,筛查区直肠癌和结肠癌累积死亡率较对照区人群分别下降31.7%和7.7%。尽管结直肠癌早筛工作在我国许多城市开展,但就全国范围看,初筛率低、筛查顺应性亟待改进。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指出,在至年间中国城市癌症筛查计划年招募国内16个省的1,,名合格参与者进行结合风险评分的结肠镜筛查,但最终参与人数为25,人,参与率仅为14.0%。需注意的是,美国癌症协会已将结直肠癌初筛年龄从50岁提前至45岁,而将一级亲属中有结直肠腺瘤或结直肠癌家族史的提前至40岁。
内窥镜筛查降低了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因为癌前病变被预防性切除。对于早期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目前治疗方法包括:热活检钳钳除、圈套器电切、EMR、ESD等。非甾体类抗炎药是目前研究中对结直肠癌化学预防效果最好的药物之一。在中国,鉴于NSAIDs或COX-2抑制剂相关的消化性溃疡和心血管的不良反应,以及预防剂量、年限、起始年龄尚未阐明,考虑到长期使用的获益风险比以及成本效益比,目前并不支持其用于一般人群结直肠腺瘤初发的预防。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一线药物,其能否作为潜在的结直肠癌化学预防药物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另外,包括叶酸、维生素D及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等化学药物也有研究指出可以降低结直肠癌发生或死亡风险。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并因地区和人口特点而不同。预防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策略。这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对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等来实现。为了减轻结直肠癌带来的社会经济负担,我们倡导公共卫生官员应通过国家*策促进预防和管理这些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并进一步明确我国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特征,优化早期筛查策略,严格执行诊疗规范,这样才能及时遏制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趋势。
本文作者:杨勇,韩子翰,李馨,*安,石医院医院,医院Citethisarticleas:YangY,HanZ,LiX,HuangA,ShiJ,GuJ.EpidemiologyandriskfactorsofcolorectalcancerinChina.ChinJCancerRes;32(6):-.doi:10./j.issn.-4..06.06本文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