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病例分享王轶卓一例直肠癌伴多发肝转移 [复制链接]

1#

编者按:年度“例例精彩”mCRC精准治疗病例大赛区域赛落下帷幕,在此感谢每一位参赛医生带来的精彩病例。今日继续分享区域赛中的优秀病例,与各位同道交流诊疗心得。

本期病例提供者:王轶卓单位:医院肿瘤中心

病例详情↓↓↓

病例简介

基本信息

患者,男,64岁

现病史:因粘液脓血便伴有里急后重3个月就诊于我院门诊。肠镜(年10月15日,门诊):结肠距肛门28cm见一息肉样隆起,表面粗糙,约2.5×2.0cm,活检3块,易出血;直肠距离肛门5-10cm见一溃疡型病变,基底被污秽苔,周边堤样隆起,环周约1/2,取活检。病理提示:结肠腺瘤,直肠腺癌。彩超提示(年10月14日):肝内多发占位。后患者为进一步治疗入我科。

既往史:4个月医院对症治疗后好转,无后遗症。否认肿瘤家族史。

入院检查

入院查体:身高:cm,体重:75kg,体表面积1.99m2。上腹部有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余查体未见阳性体征。直肠指诊:距离肛门7cm可触及肿物,退指指套染血

ECOG评分1分

无癌痛

PG-SGA评分1分,无需营养支持治疗

血常规、血生化未见明显异常。

肿瘤标志物:CEA.21ng/ml,CA.45U/ml,CA.64U/ml

基因检测:KRAS、NRAS、BRAF、PIK3CA野生型

免疫组化:HER-2(-),MLH1(90%+),MSH2(90%+),MSH6(90%+),PMS2(90%+)

入院影像学检查

(.10.17)肺部CT:未见明显异常

(.10.17)腹部增强CT:直肠癌伴有周围多发淋巴结转移;肝多发转移(12枚),大小约0.4-9.6cm。

(.10.21)肝脏增强MRI:肝转移(12枚),大小0.7-11cm。

(.10.21)盆腔增强MRI:直肠癌伴周围多发淋巴结转移,符合T3N2M0,MRF(+),EMVI(-)

颅内MRI未见明显异常。

心电图、心脏彩超正常。

诊断

直肠中分化管状腺癌IV期(cT3N2M1a)

肝脏多发转移

第1次MDT讨论

MDT讨论

会诊科室:胃肠外科、肿瘤内科、肝胆外科、放疗科、影像科

我院多学科会诊意见:

该患者为潜在可切除的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直肠原发灶技术上可切除,但目前无出血、梗阻表现,直肠原发灶暂不行手术切除;肝脏多发转移12枚,11枚病灶集中在右半肝,肝左外叶有1处转移灶,技术上可切,但生物学行为差,病灶较多、较大。

治疗目标:积极转化治疗,争取达到NED。

治疗策略:建议化疗+靶向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鉴于患者全RAS和BRAF基因均为野生型,转化治疗方案:FOLFOX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后评效决定下一步治疗。

治疗经过:一线治疗(10—)

方案:联合西妥昔单抗

周期:7

疗效评价:

治疗前靶病灶(肝脏)SOD:11cm+9.6cm=20.6cm

治疗后靶病灶(肝脏)SOD:4.2cm+4.7cm=8.9cm

肝脏靶病灶:PR(缩小57%)

直肠及淋巴结病灶:直肠病灶无变化,淋巴结较前缩小,疗效评价为非PR/非PD

综上,根据RESIST标准,总体疗效评价为PR,肿瘤标志物明显下降

不良反应:1级皮疹

第2次MDT讨论

MDT讨论

会诊科室:胃肠外科、肿瘤内科、肝胆外科、放疗科、影像科

我院多学科会诊意见:

该患者为潜在可切除的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经7周期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后,影像显示肝脏病灶数量减少(原12枚病灶减少至6枚),体积较前明显减小;直肠原发灶未见明显变化,系膜淋巴结较治疗前缩小,总体疗效评价为PR,治疗有效。可考虑行直肠及肝转移灶同期切除,根据术后病理决定后续治疗。

治疗经过:直肠癌根治术,右半肝切除,肝左叶病灶切除

治疗经过:(年4月17日)肝左内叶术区旁病灶、肝左外叶术区切除后区域相邻腹膜行微波消融,肝左叶膈顶新发病灶因位置问题未行处理,后再次来我科

第3次MDT讨论

MDT讨论

会诊科室:胃肠外科、肿瘤内科、肝胆外科、放疗科、影像科

我院多学科会诊意见:

针对患者目前情况,肝脏病灶技术上可切除,也可行SBRT,但因短时间进展,考虑生物学行为不佳,暂建议全身系统治疗,后续可考虑局部治疗,争取再次达到NED。患者一线治疗失败,建议更换二线治疗,方案推荐:FOLFIRI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治疗后评效决定下一步治疗。

治疗经过:二线治疗(05-08)

方案:联合贝伐珠单抗

周期:6

疗效评价:缩小SD

不良反应:2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对症治疗后好转。

治疗经过:SBRT(年8月8日-年8月16日)针对肝病灶行SBRT:6GY×8F后停止治疗,进入随访

评效:PD(二线治疗停止后三月)治疗建议:针对新发肝病灶,考虑射频消融治疗,但因病灶太小,彩超下找不到,建议患者1月后复查影像,是否可行局部治疗。

NGS检测

RAS、BRAF未检测到突变

NTRK、ALK、ROS1等未检测到突变

ERBB2未检测到突变和扩增

MSS

TMB:术后组织3.4个突变/Mb,血9.2个突变/Mb

治疗经过:三线PD1单抗联合瑞戈菲尼治疗中(年3月22日-现在)

治疗小结治疗体会1.该患者初诊为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本着治疗目标为导向、多学科综合诊治的原则,注重局部治疗手段介入的时机和方式,从而努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2.转化治疗可以提高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手术切除率,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同时,目前还包括很多非手术局部治疗手段,包括射频消融治疗、立体定向放疗等,这进一步丰富了CRC肝转移处理手段。在转化治疗过程中紧密动态追踪病情变化,及时确认局部治疗时机。但该患者每次在全身系统治疗有效前提下,进行局部治疗介入后,短时间内肝脏反复出现小的新发转移,是肠癌肝转移最让人困惑的类型,经过多次MDT会诊,本着NED为导向的治疗目标,2次努力让患者达到NED状态。3.患者目前处于三线PD1单抗联合瑞戈非尼治疗中,还没有进行治疗后的肿瘤评估。若三线治疗进展,后线是否可以选择西妥昔单抗再挑战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年11月发表在JAMAOncology上CRICKET研究证实,经过一线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二线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之后,三线给予西妥昔单抗治疗部分患者可能有效,本例患者一线治疗后手术标本,连同目前进展后采血进行了NGS检测,RAS仍为野生型,同时也不存在HER-2扩增或有意义的突变,因此,西妥昔单抗再挑战也是可以考虑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