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节气解说与气候变化 [复制链接]

1#

冬至冬至时节,正是阳气初升时分,要像农民育苗、妇人怀孕一样,需要小心保护,精心调养。因为只有人体内的阳气充足,才会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这个时候也是最冷的季节,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因此,在寒冬季节,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谨防发作。

节气解说与气候变化

冬至是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表示一年进入最后的阶段,同时它也是一个传统节日。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用士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冬至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所以,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开始慢慢地回升。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随之慢慢变短。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习惯自“冬至”起“数九”,即每九天为一个小节,共分为九九八十一天。民间流传着“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歌谣,这首歌谣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了不同时间的季节变化,也表明人们的防寒意识随着冬至的到来,日渐提高。

其中,每年冬至后的第19天至27天称为“三九”,是一年中最寒泠的时候,我国民间历来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那时候就春暖花开了。

冬至这一天,虽然北半球白昼最短,地面得到的太阳热量最少,按说是最冷的时候,但这时地面在夏秋储存的热量还可以补充,并非很冷。等到真正“三九”来临,地面储存的热量已消耗殆尽时,只要冷空气一来,温度就会骤然下降,令人感觉到天寒地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冬至后,虽然进入了“数九天气”,但是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景观差异较大。东北大地千里冰封,琼装玉琢;*淮地区常常是银装素裹,分外妖娆;而华南沿海的平均气温则在10°C以上,一片“花香鸟语,满目春光”的景致。

节气养生指南

冬至这一天白天最短,而夜晚最长。在古人看来,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气,而冬至这天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天。冬至一阳生,在这一天,盛到极点的阴气开始衰退,从而会有一点阳气萌生,所以这是阴阳转换的时刻,历代养生家都很重视在这个节气上的养生。从这时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第一,冬至食补有讲究。谚语说:“今鉅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冬至时节,人们食欲大增,肠胃运化转旺,此时进补能更好地发挥食材的功效。营养学也研究证明,冬至进补不仅能调养身体,还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要多吃能增加热能供给,富含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肉类、蛋类、鱼类及豆制品等。同时,要注意不偏食。冬季气候干燥,人们常有鼻干、舌燥、皮肤干裂等症状,要补充维生素,建议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需要注意的是,冬至不可吃太多辛辣刺激的食品,否则易导致饮食不化,聚湿生痰。

第二,运动宜动中求静。冬季运动,首先要避免寒邪的侵袭,其次运动量不宜过大,要在动中求静,寻求一种气定神闲的境界。八段锦、太极拳等动静结合的运动方式都是很好的选择,而不宜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避免损伤阳气。

第三,起居养护。冬至前后,除了保证夜间睡眠质量外,午饭后可适当打个盹,但要避免睡时着凉。另外,要注意防风防寒,外出时要多穿衣服。冬至节气宜在白天多晒太阳,以利阳气的生长。冬日围条暖和的围巾,就可以将感冒的概率下降一半以上,因为脖子是风寒的窗口,所以外出时千万别让冷风吹进衣领多穿一条薄裤子,可以少穿一个厚外套因为寒从脚底生,到冬天还穿裙子的女生很危险。睡前一定要用温水泡泡脚,驱散一天的寒。

第四,打喷嚏,驱除寒邪。人体有成熟系统的排*机制,咳嗽、喷嚏、流眼泪等,都是排*的形式。冬日感受风寒以后,马上用纸巾搓成小细条,去轻刺激鼻腔,往往会喷嚏不断,十几个喷嚏打下来,你会发现身体出了一层汗,这就是郁在体表的风寒邪气释放了出来。这个时候,穿暖一点,多喝温开水,往往风寒很快就好了。当然,风寒重点还是在于预防,这里有一个防风寒的小绝招:每日出门前,或洗澡前后,将颈后最高点-大椎穴搓热,养成习惯,可以防止风寒感冒,尤其是小孩子。

第五,多说正能量的话。冬日寒冷,体内阳性能量不足的话,易导致情绪相对低落,变得悲观,伤感,尤其老人、病人,更是如此。若你家里有老人、病人,不妨常回去看看吧,这有利于情志的调节。在这冰冷的冬一句问候的暖心话,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礼物,胜过任何的保健品。

小妙招:保护好阳气,赶走瞌睡虫

俗话说,春团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不少人在冬天特别容易犯困,哪怕是在大白天,也总想跟枕头来个亲密接触。一般来说,冬季爱犯困与阳气不足有关。冬天天气寒冷,人体阳气不足,能量不够抵御寒冷,自然想要睡觉补充能量了。怎么办呢?中医认为,从冬至开始,阳气慢慢生发,这时再从肾上加把火,阳气自然也就越来越足了,身体也就越来越健康了。当阳气充足的时候,自然也就不会感觉到犯困了。

第一,平时多参加体育锻炼,比如,散步、跑步,这样可以让人运动后感觉到精神气爽,精力充沛。但是,如果运动后大量出汗也要注意保暖问题,以免感冒。晨练最好选择在阳光充足的时候,如果天气不好,最好取消晨练。经常锻炼不仅仅能让人神清气爽,而且还能健康长寿。

第二,保证睡眠。充足的睡眠不仅可以摆脱白天嗜睡,也是养肾的好方法。传统养生讲求睡觉时一定要关好门窗,使空气不流通,而且卧声也不宜太大。为什么呢?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卧室是聚集阳气的,如果太大的话,阳气聚集的浓度相对就比较小,而且,人在睡着的时候身体表面会形成一层阳气保护层,称之为卫气,如果室内有流动的空气就很容易把这层卫气吹散了,卫气被吹散后身体自然也就会从体内再度补充到身体表面,这样就会循环往复淘于阳气。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早上起床感觉浑身没劲的原因了,因为您的阳气少了。

最后,再介绍一个快速清醒的小办法:感觉犯闲的时候,先吸气,双手从两侧往上抬,交叉在脑后;然后吐气,顺时弓身低头,保持1分钟;之后再慢慢挺直身体吸气,再吐气,最后两手慢慢放下,全身放松,如此连续5次,精神就会好很多孕

小妙招:夏病冬疗,贴敷腧穴显奇功

冬季,特别是从冬至开始,阴气达到鼎盛时期。中医认为,这个时候就应当借阴补阴,夏病冬疗。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冬季气温寒冷,阴气鼎盛时期,运用穴位贴敷、针灸、内服药物、冬令进补等途径来治疗或预防多发于夏季或在夏季易加重的疾病。

夏病冬疗适用于夏重冬轻的慢性疾病。夏天易加重的疾病是阴虚阳亢之病,所以应当在冬季加紧养阴。而寒冬季节,阴气最为浓重,此时最宜养阴,等到夏季到来时症状就会有所减轻。

最普遍的夏病冬疗法是贴敷。冬至是三九的开始,也是每年贴敷的日子。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此时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三九天采用贴敷的方法保健,是顺应四时特性的一种“内病外治”疗法。

其方法是将配方的敷贴药物磨成细末,用生姜汁调成糊状,从冬至那天开始,贴于人体重要腧穴上,然后用胶布固定,每次贴2~4小时,每隔9天敷贴1次,连续3次为1个疗程。

贴敷可以达到健脾补肾、温阳益气、祛风散寒、通经活络等功效。贴敷主要可治疗本体阳虚、遇冬怕冷以及呼吸系统反复发作的疾病,如反复感冒、咳嗽、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肠炎、慢性胃炎、夜尿频多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