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来袭,举国同心。为了给肿瘤医生搭建线上学习平台,向肿瘤患者提供科学的就医建议,肿瘤瞭望、腾讯健康、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联合推出大型公益直播活动——瞭望塔台。活动将邀请国内百余位肿瘤学专家,全面覆盖胃肠、乳腺、妇科肿瘤、血液、肺、肝脏等多个肿瘤领域,一起分享和交流疫情下的肿瘤诊治策略,力争在疫情时期,把规范化的肿瘤诊治建议全面下沉到基层,将近期更新的学术信息及时传递给大家。
年3月3日,医院梁*教授、医院刘天舒教授、医院戴广海教授、医院王潍博教授,四位专家做客“瞭望塔台”直播间,围绕“疫情期间肠癌患者靶向治疗的注意事项”展开讨论及线上互动。
结直肠癌的靶向治疗:不同分子特征的结直肠癌的排兵布阵
RAS和BRAF作为各大指南推荐的常规检测
梁*教授介绍到,肠癌驱动基因的检测一方面可以用来指导患者用药,另一方面可以判断患者治疗疗效。目前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一条非常明确的信号通路EGFR-RAS-RAF-MAPK,其中RAS位点的突变率为40%-50%。RAS突变可预测EGFR抗体疗效,而RAS突变也是不良预后因素,会使西妥昔单抗等靶向药物的疗效不尽人意。在EGFR-RAS-RAF-MAPK通路中另一个的重要位点BRAF也会发生突变,其突变率为8%-10%,BRAF突变也是不良预后因素,同样对抗EGFR治疗无明显获益。此外,肠癌患者同时还需要注意原发灶部位,左半及右半激活的分子通路不同,EGFR信号通路仅在左半激活。因此,NCCN指南等国内外各大指南均推荐RAS和BRAF检测。
MSI、HER2等生物标志物对于肠癌的指导意义
刘天舒教授分享到,目前肿瘤已进入精准治疗的时代,同一部位的肿瘤根据位点情况的不同被分为不同类型,并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真正做到同病异治。除了RAS和BRAF之外,影响肠癌预后和治疗的标志物还包括微卫星不稳定(MSI)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等。MSI是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共有的机制。例如,机体具备“纠错功能”,当决定此功能的基因发生变化时,机体就无法“纠错”,导致肿瘤的发生。目前发现机体中存在具备微卫星不稳定特点的基因,其意义在于首先它能够提示预后良好,例如家族性肠癌Lynch综合征,虽然家族中肠癌发生率很高,但肠癌患者多为微卫星不稳定,因此预后会比较好。其次,微卫星不稳定性高(MSI-H)的患者对免疫治疗的获益较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MSI-H的有效治疗方式,微卫星稳定(MSS)患者基本未从免疫治疗获益。此外,MSI与BRAF的关系比较紧密,二者联合提示预后优劣的顺序为:MSI-H且BRAF野生型>MSI-H且BRAF突变型>MSS且BRAF野生型>MSS且BRAF突变型。另外一个标志物HER2是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驱动基因之一,约有30%的乳腺癌患者是HER2扩增的,8%-10%的晚期胃癌患者是HER2扩增的。HER2阳性一方面是预后不良因素,肿瘤发生发展会很快,另一方面,由于该机制研究比较明确,因此针对性的靶向药物曲妥珠单抗是HER2阳性的乳腺癌和胃癌的标准一线治疗用药。不足5%的肠癌患者,尤其是直肠癌和左半结肠癌患者中出现HER2扩增。经研究发现,通常HER2扩增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RAS和RAF是野生型,但这些患者对抗EGFR治疗不敏感的。因此在进行RAS和RAF检测的同时,也需要进行HER2检测。对于HER2阳性患者,可以应用抗HER2药物,如抗体类和小分子TKI药物。
晚期结直肠癌靶向治疗的排兵布阵
戴广海教授介绍目前结直肠癌的一二线治疗都是非常规范的,但在其耐药后选择三线治疗方案时,虽然相关指南有一些推荐的治疗方案,但仍存在探索的空间。CSCO指南推荐一二线的西妥昔单抗、贝伐珠单抗耐药后,无论RAS、BRAF突变与否均可选择三线小分子口服抗血管生成药物(VEGFR-TKI),如呋喹替尼、瑞戈非尼。有研究表明,瑞戈非尼作为四、五线用药与安慰剂对比,生存时间从5.0个月延长至6.4个月。另一项呋喹替尼的研究中60%-70%的受试者既往未用过抗VEGFR治疗,受试者应用呋喹替尼后,生存期延长约2个月。患者还要做精准的检测,如果是MSI-H患者,三线治疗还可以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甚至提前应用;如果是HER2扩增患者,可横向联合帕妥珠单抗,纵向联合拉帕替尼;如果是少见的NTRK突变,也还是有药物选择的。肠癌一二线治疗使用的化疗药物是比较有限的,三线时可考虑应用雷替曲塞。目前也有一些探索肠癌治疗的研究,如年ASCO期间发布的一项来自日本团队REGONIVO研究,其探索VEGFR-TKI瑞戈非尼联合Nivolumab在晚期结直肠癌和胃癌中的疗效。但该研究中例数较少,不确定增加样本后的重复性如何。国内也正在开展一些研究者发起的研究,如我们正在进行的呋喹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部分患者的PFS是有所提高的。另外,也可尝试再次应用一二线治疗方案,如一线用过奥沙利铂,二线用过伊立替康,三线无药可选且患者身体状况较佳时可探索性地将其联合应用,可能会有一定疗效。
当下疫情对结直肠癌靶向治疗的影响
疫情期间,患者就诊方式及流程的调整
王潍博教授介绍到,疫情期间患者的就诊流程会发生变化,患者来院时,会对其进行体温监测、流行病学问询。患者在门诊就诊过程中,会再次回答流行病学史的问题,并与经诊医生保持一定距离做到双向保护。患者也可选择线上或电话就诊方式与医生联系,进行医学咨询,远程就诊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患者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患者住院治疗之前,医院安排的不同,会采取不同的措施。住院时,患者需首先接受血常规检查;二是需进行肺部CT检查,来鉴别一般肺炎和新冠肺炎,三是需要患者如实回答流行病学史,四是需提供新冠肺炎相关症状的信息,如发热、咳嗽与否。
疫情好转,肠癌靶向治疗患者返院就诊的注意事项
目前疫情虽在逐步控制,但其风险仍不容忽视。梁*教授向患者呼吁,由于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较弱,是新冠肺炎的易感人群,因此不要盲目返院,以减少感染风险。其次,目前当务之急仍是以防疫为主,患者可根据主治医生的建议,居家应用口服类型的药物,如呋喹替尼、卡培他滨等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对于正在使用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可适当延长随访时间和返院用药时间,不会对治疗效果有明显影响。此外,患者居家用药需注意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监控,出现不能耐受的症状如肠梗阻、出血、疼痛等需要及时就医。最后,需要返院就诊的患者要医院就诊流程,做好防护,如戴口罩,勤洗手,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减少陪同等。
如何保障结直肠癌患者靶向治疗的规范性和延续性?
刘天舒教授分析道,患者的具体情况影响着随诊方式的调整,首先,对于潜在可切除的患者来说,即疫情前进行转化治疗,并计划随后可手术的患者,疫情的发生发展影响了既定的手术安排,此时患者和医生要注意手术的时间窗。疫情期间,需要适当延迟手术时间。其次,对于转化治疗过程中需要CT或MRI检查寻找手术切除时机的患者来说,可在当地就诊检查,将检查结果通过线上或电话方式与主诊医生沟通,确定后续治疗方案。第三,对于无法切除需要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来说,目前居家可选用口服的、*性可控的靶向药物,如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呋喹替尼,它对于晚期患者的效果较好,并且*性较小。第四,对于疾病控制稳定的患者,尤其是RAS、RAF野生型患者,可等疫情过后,医院复查,即使需要重新开始治疗,也不会明显影响治疗效果。也可选择周期时间长、医院暴露时间短的方案,如西妥昔单抗可从单周改为双周,贝伐珠单抗可以从双周改为三周。推荐患者选择线上就诊方式与医生取得联系,若无法一对一的沟通,也可参考医生就一些共性问题的回答。当患者出现急症时,请务必及时前往急诊就诊。
疫情期间,结直肠癌靶向治疗的不良反应管控
常见的结直肠癌靶向治疗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戴广海教授介绍结直肠癌常用的靶向药物有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小分子TKI药物,如呋喹替尼、瑞戈非尼、阿帕替尼等。这些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有所不同,与其作用靶点是相关的。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高血压,贝伐珠单抗和小分子TKI都可能会引起,发生率约60%。但发生该不良反应通常为1-2级,经休息或服用常规降压药物后,血压控制良好,若发生3-4级,需及时来院治疗。(2)出血,较多出现的是鼻出血,服用贝伐珠单抗后可能出现,天气干燥等也可能导致,症状轻微者,通过按压可控制出血;若鼻出血情节严重或出现消化道出血,如呕血、便血,医院治疗。(3)血栓栓塞,肿瘤患者多处于高凝状态,此时形成血栓栓塞的风险较高,发生率约为20%,轻症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凝药,若出现局部肿胀,医院就诊。(4)蛋白尿,可见于贝伐珠单抗和小分子TKI药物治疗后,早期无明显症状,有可能被忽略,需进行尿常规检查。(5)胃肠穿孔,比较少见,但为急症,患者若出现剧烈腹痛,需及时就诊。(6)手足皮肤反应,可在西妥昔单抗用药后出现,通常症状轻微,若严重可使用保湿产品、中药等缓解症状。(7)过敏,西妥昔单抗输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过敏,居家时基本不会出现。(8)声音嘶哑,应用贝伐珠单抗或小分子TKI后,可能会出现,其发生机制仍不明确,可能与用药后声带充血或声带缺血有关。饮用温水会有助于症状缓解。整体来说,请患者务必保持良好心态,出现轻症不良反应,可自行居家处理,若出现急重症,务必及时就医。
肠癌患者靶向治疗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
王潍博教授介绍到,疫情期间肿瘤患者日常生活中要保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如在室内或室外非人员密集区散步;摄入均衡营养,合理饮食;休息充分。不良反应中的发热多发生在发生骨髓抑制、粒细胞缺乏时,应与新冠肺炎或一般感冒等相鉴别。骨髓抑制导致的发热,多发生于用药后9-14天,此时癌细胞等细胞降到最低。同时应监测血常规,查看白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