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 大到拜天地祭祖先,小到考试前习惯深呼吸三次,都算仪式。 许多人大概,都有这么点小仪式吧? 大多数人类的仪式,最初都有诉求对象。 或是向超自然力祈祷,比如祭天求雨拜神还愿。 要不然,就是向他人群体表达一个社会礼仪。 像中国古代结婚拜堂,最是明显: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就是向自然+群体+彼此致敬。 许多人有自己的一套仪式,最初就是向超自然力表达诉求,内心深处想:冥冥之中的什么保佑我吧,我执行了这一套,我就是特别的,我是与众不同的! 而私人的仪式则很微妙。 按心理学或行为学范畴,仪式大概可表述为: 个人重复的系统化行为,用以自我暗示,以克服对不确定性的焦虑。 仪式感可看做将日常行为仪式化的需求:将一件事通过系统化重复,赋予其仪式的意义。 比如,早起喝咖啡很寻常;如果你每天早起都用同样的手势动作流程来喝咖啡,然后就觉得爽了——这就算一种仪式了。 有些心理学论述认为,仪式感可算是轻度强迫症体现。 上咖啡馆必须坐某个位置、考试做题必须带某几支笔、起床必须先喝水,大到遇到大事时必须穿相同的衣服、做重复的自我暗示,之类。 运动员和其他需要临场表现的职业,因为不可知因素太多,也容易向仪式感找感觉。所以运动员普遍在小事情上很迷信:渴望重复仪式,能获得超自然力的庇佑。 比如乔丹每场比赛必须穿北卡时期的短裤、雷·阿伦赛前铁打不动的食谱,诸如此类。 人大多数仪式感,都是因为焦虑自己失去控制力,所以才需要仪式来确认。海明威每次写不下去,就看看自己以前写的东西,跟自己说“你以前也写出来过,以后也可以”,这是他的一个小仪式。 对仪式感的需求,骨子里是人类对控制力的渴望,希望以系统的重复的已经证明可以成功的庄重行动,进行自我暗示,克服焦虑不安,重现以往愉悦的情境。 说来无非是:通过仪式感,重温成功情境,以获得控制力。
为什么会得白癜风“我上次考试是带这几种颜色的笔考好的,这次也要如此”。 “我上次演讲是穿这件衣服演讲好的,这次也要如此。” “我上次这样庄重认真地”这种习惯推广到生活中,就成了: “我昨天是早起喝了咖啡吃了蛋糕后心情好了一天,那么今天也要这样;这样按顺序完成了一遍后,就觉得一切都在可控制范围内了!” 许多仪式本身意义不大,只是被你自己的重复完成赋予了意义,赋予了仪式感。 所以咯,对仪式感的需求强弱,也可看做一个人是否在积极地自我暗示。 所以咯: 别嘲笑有小强迫症行为或其他渴望仪式感的人啦——那可能是一个自觉焦虑,不愿随波逐流,所以格外渴望控制力、正在自我暗示来自强的人呢。 而私人仪式,是可以自己培养的。 如上所述,既然仪式是为了控制力,那最好的仪式,就是可以收获控制力的行动咯。 之前说过,自律的习惯,也是可以培养的。基本方式包括: 保持身体健康、寻找能刺激感情的对象专注做、设定许多小目标,在不停地“完成目标获得反馈,于是继续”环环相扣前进。 而终极方法是:让自律从手段成为乐趣本身。 比如,你可以通过不停完成目标来获得快感,久而久之,追求这种积极反馈得到的快感,就成为你自己的目标。比如,你如果坚持跑步,开始的乐趣是,“哎呀今天又跑了五公里,跑完的感觉真好,要继续呀”;久而久之,变成了“
白癜风医院哪家最权威哎我今天又不假思索就跑了五公里,我真棒,要继续呀”!满足自恋,也是一种快感。 到最后,当一些有益的习惯变成你的仪式后,你会在心情不佳时,自己去寻求运动、读书或工作之类。将一些行为内化到自己的习惯中,然后成为自己的仪式。 就像克里斯·穆林当初戒酒时说的,“当我焦虑不安或者想喝酒时,我就去练习投篮。” 就像1991年乔丹说的,“当我觉得我被负面新闻缠绕时,我就想拼命地训练或者去打比赛。” 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