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却越来越热,很多地区都已经突破35度高温,很多人会问,现在是不是已经进入了三伏天。
“三伏天”到底是什么呢?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每年三伏天出现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初伏(头伏)开始的日期-夏至以后的第3个庚日、中伏开始的日期-第4个庚日,末伏开始的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
为什么叫”三伏”?
第一层意思,我们说“伏”字,由单人旁和犬字组成,大家知道犬平时的这个动作姿态是蜷在地上,趴着的。就是到了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我们要多在阴凉的地方休息,不要中暑,不要在这个伏天消耗过多的阳气。
第二层意思,这个“伏”是说一年当中我们人体阳气最旺的时候,我们人体的小宇宙要借助大自然的阳气运行规律。伏天是自然界阳气最旺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阴寒之邪”就会比较容易被我们制伏,所以这是一个治疗寒邪的好机会。
众所周知,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阶段,人们既盼望三伏天的到来,又害怕三伏天。盼三伏天的到来是三伏天是养生的好时机,而且挺过三伏天,天气也会凉快起来;害怕三伏天是因为三伏天实在是太闷热了,想想就让人害怕。
那么今年的三伏天是什么时候呢?
我们看看今年的三伏时间:
初伏:年7月16日-年7月25日
中伏:年7月26日-年8月14日
末伏:年8月15日-年8月24日
今年7月16日开始就将进入三伏天,大家要做好准备哦!
为什么三伏天最热?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所以三伏天也是一年最容易生病的40天!三伏过不好,是要留病根的!
如何过好三伏?
伏天一定要一心防寒!入伏后有一个问题一般人都会搞混:“伏天里我们是不是要一心防暑?”错,正好相反!一定要防寒!夏天不防暑要防寒?
俗话说,“进入小暑,上蒸下煮!”,外加上入伏后,高温、高热、高湿的“桑拿天”将频繁出现,热浪袭人,酷暑难耐,外加我们身体出汗多,消耗大,很容易出现疲劳、消化功能减退的情况,各类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
伏天开始,人体阳气在一年中逐渐达到顶峰,血管处于扩张状态,腠理开泄,一旦着凉,寒邪便容易趁机入侵。人们在夏季多喜食冷饮,爱吹空调,这些过度贪凉的行为都可能让身体在无形中被寒邪伤害。很多病都是由于进食寒凉而导致阳气受损,或过于贪凉致外邪入侵所致。
三伏天在外面稍微走一走,就会汗流浃背,面脸通红,这些就是人的阳气旺盛的表现,但是这些只是存在于人的表面,表面上是阳气过盛,但是内部确实寒邪肆虐。而且,很多“病根儿”都是三伏天落下的,在伏天时期常做以下事情而导致了寒气入体:受凉,如洗冷水澡、趟凉水、吹空调等,常吃冰凉的食物,如冷饮、冰镇水果等。会经常出现的拉肚子,感冒,急性肠胃炎等症状。千万不要小看夏天的寒邪,要把握住此时“冬病夏治”的好时机。
为什么要“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指在冬天留下的祸端,可以在夏天弥补回来。
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这时,利用夏季阳旺阳升,人体阳气在夏季有随之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运用补虚助阳药或温里散寒药物,天人合一,最易把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这也是中医强调“春夏养阳”的原因。
《*帝内经》中“春夏养阳”“长夏胜冬”等理论发挥起来的中医治未病的具体应用,也是运用气候变更规律、“天人相应”的中医整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进行养生防病的具体实践。
“冬病夏治”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冬病”就是冬季常见多发疾病或在冬季加重的某些虚寒性疾病,如阳虚感冒、痹症、哮病、喘证等,这些“冬病”易在冬季人体阳气相对虚弱时发病。“冬病夏治”符合四季阴阳盛衰消长的基本规律,人应该顺应四时变化进行相应的养生保健。
00:23如何“冬病夏治”?
张仲景的《伤寒论》一共有张处方,其中有37张都有生姜和大枣的配伍,常用来固胃气。生姜性温,能温中散寒,大枣甘温,补中益气,两者合用既能补体内阳气之虚以温中,又能助阳气发散以排寒。再加补血滋阴之桑葚,酸甘化阴,既能防止姜之辛温过度伤阴,又能补充夏日燥热所伤之阴,养阳而不伤阴,阴阳共济,恰好符合。
夏季人体阳气充盛,气血流通旺盛,药物最容易吸收,更易于深达脏腑,是调理身体的最佳时机,而脾胃正处于药物能够正常发挥作用的“枢纽”环节,姜枣膏能调整脾胃,温阳散寒,有助于阳气更好的生发,让体内阳气充足,减少体内之寒,使一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阳虚、虚寒类疾病得以缓解,平稳度过寒冬,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所以“三伏天”注意下面这三点很重要:
1、姜枣膏: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在三伏天的这段时间,每天早上10点前,最迟不要超过12点,每天一杯姜枣茶,是能够帮助我们驱寒祛湿暖宫暖身的效果的。
2、泡脚:在三伏天这段日子,每天晚上9点左右,用艾叶,或者生姜煮水泡脚,可以驱寒暖宫,祛湿排*!
3、养好脾胃:注意在这段日子不要吃冷饮和冰淇淋,不然很容易因为脾胃寒凉导致血瘀宫寒痛经等问题。
如果三伏天做到以上几点,能明显感觉到在冬天痛经会缓解很多,手脚温暖、不再冰冷。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当你坚持这三个防寒习惯,虚胖或湿胖的姐妹,还能够瘦一大圈!
巢之安姜枣膏
核心成分:沂蒙老姜,*骏枣,桑椹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
大枣:甘,温。归脾、胃经。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
桑椹:甘、酸,寒。归心、肝、肾经。补血滋阴,生津润燥。用于眩晕耳鸣,心悸失眠,须发早白,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血虚便秘。
巢之安姜枣膏中只有健康的食材,古法工艺与现代科技融合,色泽透亮,入口微甜,是冬虚夏养,补气益血,祛湿驱寒,滋阴润燥,暖身暖心的佳品,也是寒湿淤堵女性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