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年10月,我周岁了。但我感觉自己还是1岁,除了身体上因岁月的积累出现了一些小毛病,思维认知和能力上有很大的提升外,心态上还是那个少女。
我从来不认为自己中年了,老了,什么事情就不能做了,什么事情就一定要去做。我感觉我的未来还存在很多可能性,未来一片光明啊!
年,经历了大学的读书7年,毕业后工作7年,我开始进入我人生的又个新的7年,成为1名独立咨询师。
在此,给你分享一下,我这几年,关于人生运营最大的感悟!
图片来自:《我,准点下班》01成功再定义:坚持信念、窄门思维
大约1年半前,我辞职了,打算用1年的时间gap,不工作,不赚钱,只与自己相处,感受自己。
这1年,我停止了持续将近10年的快节奏、紧张的生活,让自己变慢,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也思考一下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于这个决定,我思考了快年了。为什么会有这种思考呢?
因为在大学毕业后择业时,我有一种隐隐的感觉:
以后自己的人生一定是要往「独立」的方向走的。
不知道这种感觉从何而来,但心里就是很确定:
我不适合一辈子呆在平台,我从平台中感到约束,也找不到任何安全感。
那当时,为什么会选择进入公司呢,公司不也是一种平台吗,对人也有规矩,会被约束?
因为,我需要学习,学习平台的运作法则,积累与人相处的处事之道。
一些东西,可以从书本得来,但更多的内容需要从环境中身经百战才能体会其中的真谛。
这些能力和经验,是自己最终走向独立必不可少的工具。
这是一种,战略性选择。
其实,当时,我也不知道以后在平台能走多远,和所有人一样,都是走一步看一步。
做企业内专业顾问咨询工作的第5年时,我有种感觉,可能我积累的经验差不多了,日后有可能是同一种能力重复使用,再多待也是虚度时日而已。
但又总觉得,自己还有更大的空白还没有碰触到,所以就告诉自己,再等一等,等等看再下决定。
果然,工作第6年,领导告诉我公司要成立一个新部门,叫做信息部,要我做这个部门的负责人,管理7位同事。
我很高兴,不是因为自己要升职了,有权利了,而是因为我终于有机会亲自实践管理这个工作了,说不定经过这个过程,我可以有更大的成长。
做管理的这1年,有一些挫折,压力也大一些,但没有自己刚开始想的那么大,没想到一路走来,发现自己反而有一些得心应手。
工作第7年,经历了管理最初的快速成长模式,我发现,自己又陷入了一个能力重复使用的模式,成长速度又下降了。
原本以为,走向管理岗后,薪资增长了,权利有一些了,是成功的,自己会有快乐的感觉。
但管理工作1年后,却发现,自己只是工作职责增加了一项管理的内容,其它的都没变。
我观察了,周围更高级别的领导,发现他们好像和我一样,只是在不停的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他们的脸上除了疲惫,就是焦虑和紧张,看不到一丝满意和幸福。
由此,我开始思考2个问题:
到底什么才是成功,成功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在走向成功的路上,到底有哪些重要的因素去推动呢?
曾和一位领导(副总裁)聊天,他说从不认为自己是成功的,自己虽然是高管,但还是在给他人打工,一无所有。公司的董事长和大股东,拥有属于自己的资产,他们才是成功的。
参加过一次公司的管理者会议,我们的董事长和员工们聊天,董事长说,从不认为自己是成功的。虽然已经把公司做到了上市,但在行业中和头部公司比起来,自己的公司规模还是很小,自己每天睡不着觉,顾不上吃饭,就想着公司怎么能在行业中站住脚。
他们所有的人根本没想过自己有多大权利,更对手头的高薪提不起兴趣,就想着如何才能把眼前的目标实现,成为比别人优秀的人。
这引发了我对成功这个定义的思考:
如果我们一直在追逐,「比别人更好」这个目标,那就算追一辈子,也不会到头,因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永远有比你更厉害的人,也永远有比你更优秀的事儿。
可能追逐一辈子,也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只有对成功的向往和焦虑感伴随。
实不相瞒,我的前半生,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竞赛”中度过的:我一直想做好学生,一直在追逐好成绩,但怎么都追不到,自己也快乐不起来。
但我不想下半生,还一直处于这种“求而不得”的状态,因为这样,永远不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意识到这个问题,我开始使用自己多年做咨询顾问的看家本领,来寻找一个答案:
成功到底是什么?
定义问题后的第一步,是寻找别人的答案,以果推因,寻找共性。
我寻找了很多社会定义的成功人士的人物事迹,比如,马云,埃隆.马斯克,屠呦呦等
他们成功吗,毫无疑问是成功的。
我发现了一些共同特点:
比如他们的成功,从来都不是钱来驱动的,更不是权,而是心中的「信念」。比如:
马斯克,耗费巨资研发电动汽车,自己已经负债累累了,毫不放弃,公司的同事一个个离他而去,最后只剩下他和两三个人陪着他研发看似毫无希望的研究,别人都说他疯了,但他一点都没有动摇。
屠呦呦老师研究一辈子青蒿素,也是经历了看似很多个毫无希望的日夜,长久的坚持。
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信念呢,换句话说,他们的这种信念又是从何而来的?
为什么我没有一种如他们这般信念呢?这个问题,当时我找了好久,没能找到答案。
先说第二个问题:哪些因素可以推动一个人走向成功。
这次,我回到了生活中,想从生活中看得到的案例中寻找一些蛛丝马迹。
我一直在观察我经历过的我自己认为的成功人士:
比如我的一位领导,在40岁出头时便成为了分公司的总经理,和他的同龄人相比,确实很成功。
他的成功我总结下来有三方面的因素,缺一不可:
第一:自己的努力。
需要自己在专业领域有长期持续的耕耘、有被看得见的显著成绩,比如解决了一个行业的痛点问题并且在行业交流大会中展示发言。
第二:主动运营。
需要自己主动去寻找解决重大问题的机会,运营项目。比如一些项目的申请,需要自己主动争取,并运营人力物力。当然,第二个因素,需要在第一个因素的基础之上,在被人认可的情况下更容易获得机会。
第三:时间的力量。
如我们所有的人一样,成功的人们大多数时间也是在日常的工作中耕耘,一些机会确实是等来的。比如有一次,领导参加了一个专业培训,因为在发言中表现突出,被行业中的另一位更受人瞩目的老前辈认可,结识,之后,老前辈给他推荐了更多的资源。当然,这样的机会更是建立在第一和第二个因素的基础之上的。
我和领导聊天,说他好成功啊,他却感慨道:
我们只看到了他成功的光鲜,却没看到他在黑暗中爬行。
他说,他人生的大多数时间,是处于低谷之中的,因为他总在做别人认为是毫无希望的事情。
比如,一个项目,啃了快1年了,一直在烧钱,没看到成绩,上面的领导要辞退他,下面的同事也快对他放弃了,只有他抗住了所有的困难和情绪压力,坚信自己的选择,终于在最后的时刻,出现了转机,潜龙飞天,直冲云霄!
所以,我得出了一个可能的答案:
想要成功,需要做常人不能及之事,忍常人不能忍之痛,这就是「窄门思维」。
一个人的成功之路并非斜线上升,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什么是螺旋式?
就是可能在大多数的时间中自己虽然在坚持了,但看不到效果,大多数人放弃了,但你还在坚持,坚持在某一个点时,出现转机,一跃而上!
综合我得到对成功的理解:
成功是什么?——是对自己信念的坚持。
成功如何实现?——窄门思维,选择常人不愿去克服的难事。
说来说去,其实都是在做选择,选择一个人生方向,然后使用毅力去坚持。
图片来自:《我,准点下班》02正确选择成功方向:多做真自己、多维度运营
那,这个方向怎么选?
回到最初,在gap这1年,我放松了下来,不再被世俗所烦扰,与真实的自己碰触。
我做了自己一直以来想做的事情:读书、学习,寻找工作这7年来一直想不通的很多问题。
我深入学习了心理学,和写作,涉猎了经济学、营销学、管理学。
我的学习都是从最系统的大学课程开始的,因为多年来做信息咨询顾问的经验告诉我:0~1快速掌握一门知识要系统化,从事物的底层逻辑开始,而大学课程就是一门学科最底层的逻辑基础。
从大学的书本开始学习,以此为基础,我还参加了一些课程相关的专业培训,结合自己的深度思考,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如何找到人生成功运营的大方向呢?——
做真实的自己,找到心底最渴望的生活状态。
这种状态应以自己为基础,多维度运营。
「真实的自己」,是区别于那个假自己来说的:
你喜欢与人链接,但因为生存寻找了一份手工活;
你最爱在外边疯跑,却每日坐办公室写文案。
前一个是真自己,后一个是假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假自己。
但为了长期的成功,你一定要多做真自己,因为任何成功都需要长期的信念和坚持。
真自己可以忍受万般磨难而不放弃,假自己稍有不顺则会退缩。
什么叫「多维度运营」?
人生是一个大罗盘,不只有工作,还有家庭,更有属于你自己的友谊、兴趣和娱乐。
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你自己的身心健康为基础的。
你只有以自己坚实的能量为核心,才能将身边的其它能量带动起来,顺利的运转。
罗盘中的内容,缺一不可,需要同时运营。
因为这都是人性,属于人的需求,缺一不可。
一方面出现空缺,人就会不舒服,控制不住的搞事情,最后导致罗盘的运转出现问题。
你的人生罗盘持续运营,才能实现真正的成功,不被卡住。
图片来自:《我,准点下班》0人生运营战略法则:从不确定中找确定
年,我刚好工作满7年,通过7年职场的摸爬滚打,我认清了一个现实,并且在心理层面也接受了它。
什么现实呢?——这个世界最不变的东西就是变化,外界永远是不确定的。
那,如果一个人就是想把自己的一生运营到成功的模样,让自己满意,该如何去做呢?换一句话说:在不确定的外界,能不能找一套确定的方法,来运营自己,最终走向成功?
年,我花了数十万,深入系统学习研究了心理学、职业规划、写作的课程,并涉猎了管理学、营销学、经济学等专业知识,和各专业的前辈进行了深入讨论,为的就是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发现:在不确定的世界,是可以有一套指导方法来运营自己的人生的。这些指导方法是确定的,是一种战略。
在你的人生中,可能出现哪些不确定呢?拿我的经历举例:
我的第一个公司是一家中型制药企业,全国的员工大约人。刚开始,我以为:哇,我终于毕业了,进入了我梦寐以求的公司工作,这下,我的未来有保障了,我可以在公司这颗大树下安全地呆一辈子。
没想到,刚工作了1年,我的领导说,他要对部门的人事进行调整,以后要求部门的员工以跑项目为主(具体什么项目这里不做解释),“需要经常出差啊,你们女生很不方便啊!”领导说。但我们这个部门当时的现状是:80%的员工都是女生。自那以后,领导就经常请大家吃饭,每次吃饭都要对我们“谆谆教导”:“你们都是刚毕业1年的,需要在工作头几年经常换一换公司,增加阅历啊。”
大家都听明白了领导的意思,开始诚惶诚恐的跳槽准备。
彼时,我如被浇了一桶冷水,一个寻求稳定的梦被无情的打碎了。本来以为,离开了校园这个保护伞,可以进入另一个保护伞,没想到,进入社会的第一个保护伞,居然一点都不稳。
我进入了第2家公司,一个初创不到5年的咨询公司。本来,我的设想是,上一家公司领导这种“奇怪”的管理方式,不可能到处可见吧。我再进入一个新公司,起码可以稳稳地成长年,之后再说。
没想到,计划赶不上变化,在工作第2年,我的直属领导跳槽了,来了一个新领导。原来的领导是“友善型”领导,希望大家能做好自我管理,自我发挥,发挥出自身的潜力,因此,不需要每一件事情都进行汇报。而新领导的管理风格是支配型,希望每一个人对所有的事情都事无巨细的汇报,这下,让大家很不舒服了。
当团队成员表现出对领导的不满时,领导便开始了对团队的高压式管理。在连续周周末没休息时,我的身体终于倒下了,出现了急性胃肠炎,全身发烧我不得不住院打点滴,然后辞职。
我来到了第家企业。这是一家行业头部的大型企业。我原以为,在大企业做事,管理模式应该更稳定一些,管理者也会更专业一些,应该不会出现前面2家公司那种“被辞退”的情况吧。
在工作的第2年,我的领导看重我的专业能力,说:“Jane,你的能力很好,如果今年那个项目能顺利完成,我今年年末给你升职加薪啊。”我好高兴,拼命地想如何把这个难搞的客户谈下来。
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用了个月的时间,把这个项目保质保量的做完了。正当我兴冲冲的等待着年末的升职加薪时,却什么都没等来,等来的,是公司的架构调整,好不容易谈下来的项目公司放弃了。
你看,外部的世界,没有什么是稳的,这是,赤裸裸的现实。怎么办,你的人生总不能一直在一个点上打转吧。
如果在一个平台工作,自己期待的东西总是在被打碎,总是在担心自己是不是要“被辞退”了,心里不会有一点安全感。
每天无法专注于手里的工作,总是担心在这个环境中是不是会出现变故,反而会限制你的成长,因为:
只有专注于成长的事物本身,才会获得真正的成长
注意力在哪里,哪里才有收获。
我在大一时,我的思想教育老师,一个口才非常棒的老头,课上的一句话,让我记住了一辈子,他说如何成为专家,变得不可替代?
专注于一件事物,把它干年,你就入行了;
干7年,你可以成为前辈了;
干15年,你就可以当老师了;
干0年,你就是专家,无人能及!
这个道理,我到现在都认为是成长的铁律,就算社会再发展十年,也一样能行得通。
这里有2个关键点:
一个是专注于一件事,不变;另一个是长期主义,持续的积累,厚积薄发。
但这2件事,一起做,确实挺难的。怎么个难法:
一个是,专注的这件事情该怎么选,可以做一辈子而不会变。
我发现,在现实生活中,一些职业如当老师、医生的人确实做了一辈子,没有变。但现实是,大约90%的人一辈子会至少更换一次行业或者职业。
另一个是,怎么能保证这个专注的事儿随着环境的变化会一直有需求,不会被“淘汰”?
比如,学信息技术的同学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昨天费了很大的力气学的语言今天就要被淘汰了。
图片来自《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04人生战略方向盘:顶级目标、核心信念、特质优势
因此,外界的环境是永远变化的,这个是确定的。
举一个人人都看得见的例子:
年移动互联网开始兴起,彼时,任何能迎合客户需求点的app只要一上线便有机会迎来一波用户浪潮,科技宠儿们一夜变富的神话一个接一个,但从年开始,这个趋势逐渐没有了。
昔日以高薪自傲的互联网产品经理们,很难继续找得到高薪的工作了。
这就是趋势的力量。那个猪也能飞起来的名言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
由此产生一个问题:这些能力精干的产品经理们该从哪里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呢?总不能再等着下一波互联网趋势吧。肯定不行!
这时,该怎么办?当然是继续自己的职业生涯了。但不能只盯着趋势,择业时需要建立其它标准。
为什么?因为你不可能永远跟随趋势。趋势需要的条件,你不一定符合。
当下的趋势是什么?数字化转型、科技创新。什么人有机会跟随?在信息、科技领域持久耕耘的科研型工作者。
怎么办,重新开始学吗?机会十分渺茫,再说自己不一定适合,更不会喜欢。
我就不喜欢数理化,看到数字头疼的要死,编程的逻辑研究过很多次都没有搞懂决然放弃。
所以,趋势再好,和自己不合适,永远和你无关。
那怎么样才是和自己合适的呢?
这里,有三大标准判断合适与否:
第一、你的人生顶级目标;
第二、你的核心信念;
第三、你的特质优势。
这些,都是属于你自己的东西,任何趋势都带不走。而且,你可以践行一辈子!
从职场新人到成为不可替代,无论你跟随了什么样的趋势,这三样标准很难改变。而且,一旦根据这三个标准进行了选择,是可以做到持续积累,厚积薄发的。
举例:
小红的人生顶级目标是通过教育来改变他人。
自己的特质优势是:直觉性、能理性思考、可以灵活多变看待生活、爱学习、战略思维比较强。
核心信念是:有挑战、有成就、持续成长。
在教育学专业毕业后,先随大流选择了学校老师的工作,显然,学校的工作不符合她的核心信念和特质优势。因为学校是一个严谨的平台,有一整套规矩流程,不可能做到灵活多变,也不可能给人一个有挑战,持续成长的环境。
在学校教育工作积累了年后,互联网热潮来临。小红毅然选择了互联网大厂做教育相关的市场工作,在大厂工作以上三个标准同时符合。
互联网大厂工作5年时,行业增长出现衰退痕迹,小红认为自己的市场、管理经验已经积累足够,因此她选择自己创业,成为一名少儿教育培训的创业者,继续践行她的三个标准。
创业7年后,国家对教培行业进行改革,此时,小红开始转型成为1名成长类作家,用文字继续教育改变他人。
无论是做老师,还是做营销、创业者、作家,都是在践行她的顶级目标:用教育来改变他人,只不过形式有些不一样罢了。
而且,在持续经营教育事业的很多年,她对教育行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