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
TUhjnbcbe - 2021/8/29 3:16:00
软件开发求职招聘交流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543.html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它们在不断地产生矛盾而又解决矛盾的过程中,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从而保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当这种动态平衡因某种原因而遭到破坏,又不能立即自行调节得以恢复时,人体这时就会发生疾病。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病因。引起慢性胃炎的病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禀赋不足、劳逸过度、外感六淫、饮食所伤、七情失调、及所谓的“第二病因”等。

(一)禀赋不足

人之生禀受于父母的精气。父母多病体衰,精气亏虚,皆可导致子女精气禀赋不足。故出生后,多表现为形体懦弱,脏腑失健,抵抗力低下,尤以脾胃系统的功能低下最为突出。加之调治失时,易致纳呆食少,转输运化无能,或传导失常,久则可因脾胃虚弱,而致化源不足,形体与脏腑失养,更复致虚。亦可因脾胃虚弱,抗病力低下,对多导致易感性,而致终生体弱多病。

劳逸过度

《素问·举痛论》“劳则气耗”。劳累过度则伤气,脾胃气虚则运化无力,引起胃痛、纳少、泄泻、呕吐、呃逆等症;劳神过度,伤及心脾,皆可损伤正气,导致脾失健运。但若长期不劳动,易使人体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弱,可出现食少乏力,精神不振,肢体软弱,或发胖臃肿,动则心悸,气喘等。《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久卧伤气”就是这个道理。

(二)外感六淫

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当气候变化异常,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聚,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打破了脾胃与外界环境对立统一的动态平衡时,六气此时转化为六淫,可引发胃病。《脾胃论》中指出:“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无物不入,若风、寒、暑、湿、燥一气偏胜,亦能伤脾损胃。”在六淫之中又以寒、湿、燥邪损伤脾者为多见。

风邪致病,可直接侵袭脾胃。亦可与寒、湿、热邪相兼而犯。若风邪侵入胃,与胃气相搏,则出现颈项多汗,时时恶风,饮食不下,胃脘痞满,谓之胃风。暑为阳邪,暑热过盛,可耗气伤津,使脾胃气阴耗伤,气虚推动无力,阴虚失于濡养,则出现身热口渴,汗出身热等的“阳明经证”。暑多夹湿,暑湿之邪侵袭脾胃,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致胃脘痞满,恶心呕吐,不欲饮食,四肢困倦,大便溏泻而不爽等症状。

1.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若衣着单薄,起居失宜,或淋雨涉水,汗出当风,或中阳素虚,感寒饮冷,寒邪可从表人里,或直中于里,伤及脾胃。寒邪直中脾胃,脾胃阳气受损,气机阻滞,升降失常,运化功能失调,故有脘腹冷痛、呕吐清涎、腹痛腹泻等症状,若脾肾阳虚,机能减退,温运无力,还可以出现畏寒肢冷,腰背寒冷,水肿腹水,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等症。寒性凝滞主收引,寒邪内侵,可致气血津液之运行受阻,不通则痛,可致胃脘冷痛。

2.夏秋之交,湿气较盛,若感受雾露之邪,或久居湿地,可致湿袭脾胃,湿浊痰饮之邪内停,阻滞气机,致使脾胃气滞湿阻。若胃热素盛者,湿易从阳化,而为湿热之证。若脾阳素虚者,湿易从阴化,而为寒湿之证。湿邪致病常表现为胃脘痞胀,纳呆胸闷,口中粘腻等症。湿邪致病,多见于素体气虚或偏于湿热者。

3.燥邪干涩,易伤津液。胃为阳腑,喜润恶燥,燥邪伤胃,使津液被灼,导致胃阴耗伤,胃络失于拘急而发为胃病。或外感温热之邪,入阳明胃腑,化燥伤阴,故出现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甚至干呕、呃逆,舌红少津等症。

(三)饮食所伤

饮食是摄取营养,维持人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物资,但饮食要有一定的节制,劳逸需要合理安排,若饥饱失常、食物不洁或食有偏嗜,劳逸过度,均可成为致病因素。

①饥饱失常:过饥则摄入不足,气血生化乏源,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充,久之气血虚少,脾胃自身亦失滋养,脾胃功能低下,便会出现面*肌瘦,腹胀便溏等;若暴饮暴食,过饱则摄入过量,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运化能力,可导致饮食物阻滞,脾胃损伤,影响脾胃运化和升降,出现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吐泻等症状。久之,可郁而化热,伤于生冷寒凉,又可聚湿生痰。经常饮食过量,不仅可导致消化不良,而且还可影响气血流通,变成顽疾、痼疾。

②食物不洁:若食用不洁食物或腐败变质及有*之物,都可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司,清浊混淆而发生胃脘痛、吐泻等。治之失时,治法失宜,或屡有发生,必酿成慢性胃疾。

③饮食偏嗜:饮食过寒过热、五味偏嗜,可致阴阳失调,或某些营养缺乏,影响脾胃功能。

饮食过寒过热:如多食生冷寒凉,可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如偏食辛热燥辣饮食,则可使肠胃结热,伤损阴津,甚至可以腐伤胃肠,过食肥甘滋腻,积滞胃肠,阻滞气机,湿聚蕴热,变生诸证。

饮食五味偏嗜:人体的精神气血都由五味所资生,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如果长期嗜好某种食物,就会使该脏机能偏盛,久之可损伤内脏,发生多种病变。

(四)七情失调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在正常的情况下不会使人发生疾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其中以忧、思、怒三种情志对脾胃影响较大。忧则气郁,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可致脘胁胀满,饮食不思,食则乏味,甚或纳呆食少,脘腹胀痛。脾“在志为思”,“思伤脾”,凡因忧思过度,损伤脾气,脾气虚,运化功能失司,亦可致纳呆、腹胀腹泻;怒为肝志,肝木与脾土在五行学说中属相克的关系。怒则肝木盛,脾胃之土气受到克伐,出现肝气犯胃证候,可见胃脘胀闷作痛,痛及两胁,嗳气频作等症。七情之中,除忧思与怒之外,凡过惊、过恐、过悲等,亦可致病。如惊则乱,恐则下,悲则气消,持续不解,则可致脾胃气机紊乱,甚或升降失常,出现嗳气、泛酸、呃逆、恶心、呕吐、腹痛、泄泻,甚至厌食、拒食等症。另外,在胃病的发病过程中,由于脾胃功能失调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反过来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脾胃而成为慢性胃炎的“第二病因”。如“痰饮”、“瘀血”。

①痰饮系脾虚运化无权,水湿内停而不能正常敷布,凝聚而成,无形之痰饮一旦形成,则又因痰气阻滞,气机不畅,加重脾胃之病证。如痰饮在胃,可见恶心、呃逆、呕吐、脘痞;痰气凝结咽喉,可致咽中梗阻感,如有异物,痰饮停于胃肠,可见胃肠鸣响,漉漉有声,腹满食少。

②瘀血系脾胃病久、中焦气虚,帅血无权,血行不畅而凝滞,或因外伤胃络受损、气虚失血或血热妄行等原因造成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都可形式瘀血。瘀血形成之后,不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养作用,而且反过来又会影响全身或局部血液的运行,进一步阻遏脾胃之气的运行,且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使脾胃病变更趋重笃。

由于第二病因的参杂,使慢性胃炎的病情更加复杂化,有时成为慢性胃炎进退的关键因素,临床需明确其重要性,审证求因。

扫一扫

1
查看完整版本: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