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病到治未病,中医药发展到今天,已成为百姓日常健康养生的重要方式。那为什么中医药治未病,必先治胃病?
俗话说“十胃九病”,很多人认为胃病不是“病”,即“未病”,而中医药治未病讲究的是养生,从源头上调理脾胃。所谓“胃病缠身,百病丛生。”自古以来,长寿的人都是脾胃好的人。
胃功能受损
健康基础遭动摇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吸收代谢都有赖于脾胃的受纳、传化及运输。除正常养生之外,凡病更应从调理脾胃入手,因胃气一败,即失去了健康的基础,因此首先要提升胃气,调理脾胃。
胃病的成因多种多样,饮食不节是胃痛最常见的病因。如过食生冷,或偏食辛辣酒浆,或嗜食肥腻,或过饥过饱等,均可导致气机阻滞,发生胃痛。其次,工作压力过大,情志不调,肝脾气机郁结,可导致胃气阻滞而发生胃痛,如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脉络失于温养,或胃阴不足,脉络失于濡养,均可导致胃痛。
中医药治胃病
先找病因再辩证施治
寒邪犯胃:也就是凉倒了,胃痛突然发作,痛处喜温畏寒,得温痛减,喜欢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治法:散寒温胃,理气止痛。
肝气犯胃:根据症状不同,治法又有差异。如出现呕吐或干呕,吞酸嗳气频作,郁闷不舒,烦躁易怒或悲伤欲泣,胸胁胀满,胃脘不适,每遇刺激或情绪波动则症情加剧,舌淡苔薄或薄腻,脉弦。治则舒肝理气,和胃降逆。如果是胃痛:胃胀,累及胸胁,每遇情志不畅诱发或加重,伴饮食不佳、抑郁或失眠,舌苔薄白,脉弦,治则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若是脘腹胀满,嗳气或排气方有缓解,累及胸胁,伴有急躁易怒,遇情志不遂加重,舌淡苔薄,脉弦者,治则疏肝理气、解郁、消痞。如呃逆频发,伴腹部及两胁胀满不适,或伴有恶心欲呕,脘闷纳呆,肠鸣排气,舌淡,苔薄,脉弦者,治则疏肝理气,降逆止呃。
肝胃郁热:脘痛阵作,痛势急迫,其痛如灼,泛酸,嘈杂,心烦易怒,口苦,口干,舌红苔薄*,脉弦数。治则清肝泄热,和胃止痛。
脾胃虚寒:胃脘隐痛,绵绵不已,得食则痛减,多食则脘腹痛胀,泛吐清水,喜热饮,四肢不温,神疲乏力,大便溏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治法:温运脾阳,健胃和中。
胃阴不足:胃脘隐隐灼痛,嘈杂似饥,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弦细。治法:滋阴养胃,佐以调气。
瘀阻胃络:胃痛反复发作,痛呈持续而有定处,痛处拒绝按压,痛如针刺或刀割,饥时痛减,食后转重,或有黑便,舌质瘀紫,脉细涩。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温馨提示: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同样是胃痛,由于病因不同,治疗方法完全不同,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同病异治法。胃痛的治疗以理气和胃为大法,旨在疏通气机,通而痛止,即所谓的通则不痛,只需辨证正确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陈李济胃疡宁丸深谙中医药治病理念,针对胃病不同病因,通过独特全面的强大组方,君臣佐使,提升胃气、理气行气、和胃降逆、疏肝养胃,辩证施治,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对症治疗,不但可以治表征,还能修复和再生胃肠粘膜,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胃肠功能紊乱,治标更治本。有效治疗胃痛、胃酸、胃胀、出血、溃疡等症,疗效确切。
白云山陈李济胃疡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