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灶较大无法马上进行手术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在术前进行一段时间的“化疗+放疗”新辅助治疗的基础上,是否有一种更优化的治疗“组合拳”,进一步提升这群患者的手术切除率和远期生存获益?针对这一困扰业界多年的治疗“困局”,一项由医院大肠癌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历时2年,联合全国17家医院完成的一项原创性研究成果,今天给出了明确答案。此项研究成果也于北京时间年10月30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简称:JCO)在线发表,该杂志影响因子达32.分。
局部进展期肠癌治疗困局
1/3新辅助患者术后发生远处转移
得了肠癌,患者最关心的就是“能手术吗?”、“能保留肛门吗?”医院大肠癌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首席专家蔡三*教授说,早期直肠癌手术后,患者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相当于临床治愈。不过,非早期直肠癌患者就没那么幸运了,由于我国很多人疏于肠癌的早期筛查和定期肠镜检查,临床中约80%的门诊初诊患者发现时已经是中期甚至晚期,一些局部进展期的肠癌患者由于病灶较大或者距离肛门较近,难以马上进行手术切除,5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
蔡三*教授在大肠癌多学科门诊给患者精心制定诊治方案
新治疗“组合拳”疗效显著
术前疾病缓解率较过去实现翻番
章真教授、朱骥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自年起即对伊立替康这一传统药物用于直肠癌新辅助化放疗进行了探索。通过系统的文献回顾,团队敏锐地选择了UGT1A1作为伊立替康的剂量引导基因,通过连续的剂量爬坡研究、平台期扩展研究奠定了前期的研究基础。月12月年起,联合全国17家医院,将位年龄分布在24岁~75岁、肿瘤病灶位置距离肛门≤10cm,分期为T3/T4伴或不伴淋巴结阳性的Ⅱ/Ⅲ期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卡培他滨+伊立替康联合长程放疗”治疗组(下文简称:研究组)和“卡培他滨单药联合长程放疗”治疗组(下文简称:对照组),在为期5周的化放疗后等待8周进行根治性手术(期间增加一次间隔期化疗),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肿瘤消失(CR)的概率较对照组显示出翻番的喜人成果。
章真教授带领同仁一起开展学术科研讨论会
朱骥教授介绍说:“对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我们此次临床试验方案紧紧铆牢‘基因表型’,也就是时下谈及最多的‘肿瘤精准治疗’。”
据了解,在入组此项研究前每位患者必须要先进行相关基因位点的检测。已有的相关研究已经证实,UGT1A1野生型和杂合突变型的肠癌患者对于伊立替康药物剂量耐受性较纯合突变患者显著增加。因此,只有基因表达为野生型或杂合突变型的肠癌患者才能入组,而纯合突变型的患者对伊立替康药物耐受性较差,容易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被认为不适于这样的治疗模式,未纳入研究人群。
“尽管我们在研究组方案中增加了一种名为伊立替康的化疗药物,患者的*性反应会呈明显增加,但我们发现患者的情况处于临床可控水平。”朱骥教授说。
研究团队在回顾性分析时发现,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伊立替康的周剂量应用不足、用药次数1~3次的患者,其疾病缓解率率仅为20%;而足量应用伊立替康,且用药次数达4~5次的患者,可增至近40%。
“我们建议,未来临床过程中若要获得较为满意的肿瘤退缩效果,在新辅助化疗过程中应尽可能让患者使用伊立替康达到周剂量标准且用药次数达到4次及以上。”章真教授说。
新方案仍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