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就算借住nwhvncfp
TUhjnbcbe - 2020/6/15 17:03:00

就算借住


读余秋雨,绕不开一个术语:文化大散文。人怕出名猪怕壮,很多人逮个机会就可以骂骂余秋雨,但是就因为这“文化”,让我骂老余的勇气衰退和丧失。文化大散文及其评议文章,倒是一路读下来,以至那个破书橱,做了专柜。余秋雨了得,由此可见一斑。所以有人否定他在电视上“点评”的时候,我心里说:如余秋雨这等人物,已经高踞要津,一般文人只有徒唤奈何,做点“骂文”发泄,可以理解。在我们的国度,只要成名了,毁誉如影附性形,似乎已经是定律了。


    时代正在兴起时髦的事物,好比申请百姓杂文的博客,一次简单的命名加上提示的傻瓜操作,就可以搞惦。文化现象千头万绪,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光着脖子吃重庆火锅,据说叫火锅文化,褪尽衣衫露出臭屁股在大街上招摇,叫行为艺术,简直就是文化中的极品。当文化已难厘清其界限时,聪明脑瓜子有了用武之地,文化大散文的简单命名,笼而统之,统而笼之,给知识生产和传播带来了方便,但是也纵容了思想文化的懒惰。花了票子,造出一个仿古的玩意来,附丽人文旅游文化,如果有人要较真,要从真实的历史人文中稽查一番,招来的除了白眼,还得赢得“不合时宜”的操行评语。吾友太史公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者,未必尽同。”实在是智者的开解啊!中华民族积淀的文化,也并不能全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只能给我们一些思考路子,启发我们去用这些思想资源,在给以适应当代社会生活要求的新的诠释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就所谓写作而言,


    一种文体,一种风格,一种流派的成功,总是和重要作家的文化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吾国的潮流,在古代有“洛阳纸贵”的趋之若骛,更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的警示教育。反思我之读书写字,就散文而言,学生时代在“杨朔模式”中被“范式”过。工作自立后略微有点思想,一度感动着巴金的“随想模式”。1985年前后,文章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散文在这方面的跟进我以为是迟钝的,这时我痴迷的是沈从文的文章,淘拣着其间的真善美,不知不觉间,就被人批评为“老派文人”了。“老派”其实是与商品经济隔膜的一种表现,在一种清高其实是清贫的守望中,余秋雨就破空而来,文化大散文以后开始大行其道。


    一部文学史表明,优秀的散文总是在表达被压抑的诗性。文化大散文体现了这一点吗?写作是个体的方式,这种方式在散文表现时在于对公共领域思想文化的关注。在文化大散文中,能够获取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文化知识谱系吗?余秋雨逐渐退隐着,他塑造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至、无所不能的作者形象逐渐归于无。案头的学问与时代的文化有什么差别?商品经济时代知识分子应该浇注什么文化体系?也许谁也说不清道不明,文化是由文化来作结论的。读书人,写字匠,别问命名,在文化海洋里取一滴饮,就算“文化”了一回,而谁也“大”不起来。文化其实是无须标榜的。龙门石窟的工匠们,裹满一身石屑,无缘也无暇去做讲座演说,他们却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曹雪芹吴敬梓们,穷困潦倒得不能自保,做梦也没想过到文化舞台上去指点江山,他们偏偏就是中国文化里不可缺席的人物。把文化挂在嘴边,文化会从灵台上溜走。文化让我们吸收着营养成分,潜移默化中让我们世事洞明,而谁也做不了文化的主人。文化如流,人生若旅。余秋雨余文化大师的文字,看了不少,若说有蒙感化,只是《借我一生》的结尾。他说:借住了一生,还是借住。赞

1
查看完整版本: 就算借住nwhvn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