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概述
★猩红热是由A组乙型(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并发症。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
★病因
★病原菌及其*素等产物在侵入部位及其周围组织引起炎症和化脓性变化,并进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致热*素引起发热和红疹。主要病理变化是皮肤真皮层毛细血管充血、水肿,表皮有炎性渗出,毛囊周围皮肤水肿、上皮细胞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表现为丘疹样鸡皮疹,恢复期表皮角化、坏死,大片脱落。少数可见中*性心肌炎,肝、脾、淋巴结充血等变化。
★临床表现
★1.潜伏期:1-7天,平均3天。
2.临床表现可分为三期:
(1)前驱期:起病急,有发热,咽痛,扁桃体充血、发炎,可有脓性分泌物。整个口腔粘膜充血,舌质红,舌乳头红肿呈杨梅样,称“杨梅舌”。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
(2)出疹期:发热数小时至一天后开始出诊。皮疹初见于颈部、腋下及腹股沟,1日内蔓延全身。皮疹呈弥漫性猩红色针尖大小点状疹(鸡皮疹),可有痒感。皮疹间皮肤一片潮红,用手指按压后呈白色,数秒钟后恢复原状(指压痕阳性)。皮肤皱褶处如颈部、肘窝、腋窝、腹股沟等处的皮疹密集、色深、形成线条(帕氏症阳性)。颜面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无充血,显得苍白(口周苍白圈)。
(3)恢复期(脱皮期):于病程第一周末开始脱屑及脱皮,其顺序同出疹,一般经2-4周脱完,脱皮期开始时杨梅舌已消退。疹退及脱皮后无色素沉着。
★预防治疗
★1.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病人6日隔离治疗,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避免到人群密集地,戴口罩。
2.抗生素疗法
早期应用抗生素(青霉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等)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病情严重者可增加剂量。疗程一般7~10日。
3.对症治疗
高热可用较小剂量退热剂,或用物理降温等方法。
★乙酰吉他霉素用于治疗猩红热
★乙酰吉他霉素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家族的重要成员,为临床上用于治疗猩红热的常用药物,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并可作为青霉素过敏患者的良好替代药物。
★市场部.11.17